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44118太阳成城集团简介

改革开放之初,原华中工学院(1988年更名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合并组建我校)率先启动了由单一工科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发展战略。1981年、1982年,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林少宫教授相继领衔,创办了经济研究所和数量经济研究所,开启了我国理工科大学开办经济学教育的先河;1994年,学校批准单独成立我学院,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理工科大学中首家组建的我学院。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实现了快速发展。学院硬件设施一流,学科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工作环境和谐,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理想园地。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开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养了大批高级经济学专业人才,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华中品牌”的办学模式,为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我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教授24人,副教授2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级人才称号5人次。入选“华中卓越学者”(含领军岗、特聘岗、晨星岗、教学岗)8人。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出国访问进修的经历,近几年引进了一批国际一流大学的博士,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为兼职教授。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维兹(Leonid Hurwicz)、麦克法登(Daniel L.Mcfaddan)、赫克曼(James J.Heckman)、恩格尔(Robert F. Engle)、米尔里斯(James Mirrlees)以及哈佛大学 Dwight Perkins、Richard B.Freeman 担任荣誉教授。

学院下设经济系、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3个教学单位和十余个研究单位。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共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金融、国际商务)。本科专业6个(经济学(含启明创新实验班)、金融学(含中英合作国际班)、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含全英文国际班)、国际商务、经济统计学),均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校博、硕士生及本科生约1700人。同时,学院也是我校重要的留学生培养基地,在校各类国际留学生(本、硕、博)一百余人。

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成效突出,西方经济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均位居前20%(B+)。2021年经济学与商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应用经济学在泰晤士2021中国学科评级中进入A-级。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7 年,“胡吉伟班”建设经验得到时任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批示,并被中央媒体集中报道,誉为“立德树人的华中大样板”,班风学风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胡吉伟班”获评中宣部“全国学雷锋示范点”。2018 年,学院获评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胡吉伟党支部获评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特色成果奖、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支部好案例”展评活动一等奖。“胡吉伟班”团支部获评湖北省“百生讲坛”金牌团支部。

学院重视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训练,注重学术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一流,已培养出数千名活跃在学界、政界、商界的优秀人才。其中活跃在国际国内的一批知名经济学家,被誉为“我校的经济学家群现象”。近年来以两篇全国百优博士论文为代表的学术型人才辈出。近五年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奖 13 项,其中金奖 9 项。本学科还累计培养 100 多名来自于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涌现了以蒙古国财政部副部长布娜为代表的一批国际优秀校友。

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包括两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三个研究院(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国开行—华科大发展研究院、中国建设银行-我校普惠金融研究院),以及十多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学院以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为主攻方向,高起点开展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在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重要的学术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学院依托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和张培刚发展研究院,致力于构建发展经济学学术共同体。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学者奖和张培刚经济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表彰高水平学术成果和学者,推动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创新和教育传播;近年来,学院先后举办第十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首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以及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21年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学院每年累计举办 100 余场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并引领学术发展,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学院还特别注重开展高层次学术研究,聚焦中国问题,贡献中国方案,组织出版《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系列丛书。两项成果分别入选 2018、2019 年度我校年度重大学术进展。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数百项,科研总经费达到3000万余元。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JIE、JET、JOE、JBES、JFE、JCF等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0余项。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开展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工作。与国开行共建的发展研究院,完成《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为开发金融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国家高质量发展与现代经济体系建构”“现代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研究”“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等多项成果受到中央及省部级领导的批示和相关部门的决策采纳;《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系列报告,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院始终坚持“三个全面”助力精准扶贫,数十名师生长期投入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在湖北、广西、云南等联系点开展的工作成效显著,将张培刚故居所在地打造成红安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名片。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连续三年组织 40 余名师生参与了 13 个“贫困县退出”的第三方评估。评估报告被委托方选为模板,整体工作被评价为“优秀”。在2020年抗击武汉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科研抗疫,共提交 30 余篇专题研究和建言献策,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此外,学院教师充分发挥在理论和政策研究上的优势,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围绕产业创新、区域发展、绿色转型和开放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并建言献策,在产学研结合和校地合作等方面,产生了一批高质量成果。

学院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开创国际交流新格局。学院成立以来,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1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互派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以及联合办学等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进一步大力推进国际交流,我院不但成为学校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培养基地,而且还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学院在巩固与伯明翰大学“一院一校”合作的同时,也深度参与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建设,学院的对外合作联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力地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风貌。

此外,学院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先后建立了珠三角经济校友分会、长三角经济校友分会、北京校友会经济界别、河南经济校友分会等校友组织,极大了促进了校友与校友之间的传帮带以及学院与校友之间的互动,在增强学院凝聚力的同时,也开创产学研用多层次合作新气象。

新时代下,学院将更加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世界科学研究前沿,致力于求解“数字化、绿色化、均衡化”发展新问题,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学院将持续聚力一流学科建设,坚持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交叉融合创新,积极探索新型科研教育模式,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升学院的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教师、学生和校友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一定会建设成为一流的我学院,卓越的我学院!

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